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欢迎访问b体育官网

首页 校园文化 b体育官方网站精神 口述历史 正文
校园文化
生根立业:何康
发布时间:2024/05/25 点击数:

李维维

天然橡胶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战略物资,我国天然橡胶科学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得归功于“热作两院”。“热作两院”全称原是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后来发展成为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1950年,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帝国主义即对我国以及其他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实行经济封锁,并于1951年对我国施行橡胶封锁,试图切断我国急需的橡胶等战略物资来源。

何康院长后来回忆说:“当时社会主义阵营中除中国和越南外,均无热带作物生产,而越南主要热带作物种植地区又尚未解放。因此,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都把发展天热橡胶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华南热带地区。”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做出了“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对华南种植橡胶树做出来部署。1952年开始筹建华南特种林业科学研究所,1954年正式建立热带林业研究所,1958年迁至海南儋县,同时创办了华南热带作物学院。

在这一背景下,何康受命组建“热作两院”。

何康,现任发展中国论坛顾问以及河北省农业经济商会荣誉会长,曾担任任农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38年在重庆南渝(今南开)中学学习,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皖南事变后,何康先生奉命退学离校。当时在广西的白崇禧和李济深请何康父亲何遂(辛亥革命元老)去做桂林行管总顾问,何康遂随父亲来到桂林并到广西大学读经济系。董必武是何康入党后单线领导人,在何康离重庆前向他汇报请示时,董必武对何康说:“要学门技术,将来建国好有用。”何康自以为数理基础不是太好,但非常喜欢生物,而且,跟着父亲走过许多地方,看到中国农村落后,农民生活贫苦的状况。他觉得如果要改变中国农民的现状,搞农业是最直接的方式。于是就从经济系转到农学院农艺系,开始学农,同时依然从事地下党工作。他于1946年大学毕业,便回南京办农场同时从事地下党工作。1947年,他利用父亲与岳父的关系,在上海组织成立上海瑞明公司,任总经理,归上海局刘晓和张执一领导。1949年至1952年任上海市军管会农林处处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副部长。1952年至1957年任林业部特种林业司司长,农业部、农垦部热带作物司司长。1957年至1978年任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华南热带作物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在林彪事件后任广东省农垦总局副局长,主管教育和科研,同时兼两院院长。一直到1978年调回北京,何康为中国橡胶事业奋斗了整整二十六年。

1978年1月至1979年2月任农林部副部长。1979年2月至1982年5月任国家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兼农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其间,1982年4月起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1982年5月至1983年6月任农牧渔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兼国家计委副主任。1983年6月至 1988年4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计委副主任(兼),中国科协副主席。1988年4月至1990年6月任农业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国科协副主席。1990年至1996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何康长期从事农业科研、教育、生产的组织领导工作,为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据原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学副院长梁荫东回忆说:“何康调到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之前,尚有其他两个条件优越的工作岗位供他选择----一是去我国驻印尼大使馆任科技参赞;二是去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任副主任。但是,此时何康已经当过特种林业司司长和热带作物司司长,对天热橡胶、热带作物有丰富的华南垦殖组织领导阅历,并对天热橡胶热带作物已有深入学术研究,他怀着发展祖国橡胶热作事业的远大理想和宏伟蓝图,毅然选择了来到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从1952年至1978年期间,何康专门从事橡胶热作事业领导工作。其间,1957年至1978年,是两院艰苦创业的关键时期,何康在这一段时期为我国橡胶热作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大量努力,奠定了我国热带作物高教事业的基础,初步将两院办成我国橡胶热带作物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中心。

1958年,在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下,华南农学院正准备在全省各地区办学院,但由于人力不足等原因,海南分院被告知可能推迟开办。得此信息后,何康立即与华南农学院的领导杜雷联系洽商,提出由研究所与该院合办的建议。这时农业部高教育局邢毅副局长正在华南农学院检查工作,向邢局长汇报情况后,邢局长召集双方领导协商,做出了海南分院与研究所合办的决定,因此院址与研究所建在一起。在海南行署的领导与支持下,当年就开始招生。最开始设本科橡胶栽培、热带作物栽培、热带作物加工3个专业。另设干部进修班和工农预预备班,干部班培养农场领导,工农预备班招收工农兵学员,学习一年文化后进入本科。就这样,开始了一场艰苦创业的历程。在宝岛新村一片荒山野岭上,创建所院,一切从头开始。在当时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农村基层,远离城镇,没有社会服务依托,各种物资、科教仪器设备以及人们生活所需的粮油、副食品等都完全靠自己组织订购,甚至生产。连最初的校舍都是教职工作人员自己用茅草搭起的16栋茅草房,当时被称为“草房大学”。当时粮食供应不够,就动员职工上山挖野菜充饥;海南不产煤,大陆的煤运不来,职工们就集体上山砍柴、捡柴。

何康很清楚,热带作物科教事业的发展,仅靠所院是不够的,必须吸引更多的单位参加进来,共同奋斗。大家都熟悉他有一个通俗而风趣的口号叫“广结善缘,好客成风”。何康为了办好院所,促进我国热带作物科教事业的发展,他多方吸引人才。在当时那种艰苦的条件下,不可能靠物质条件,也没有“优惠”政策,靠的是思想政治工作,对职工的关怀。何康善于用自已的言行和诚意招纳人才。他先后从中国农林科学院、中科院以至部队等地吸引科技人员到所工作。为争取分配大学生,何康曾2次直接到北京农业大学找到校长沈其益教授,向他介绍热带作物事业的情况、重要性及其发展前景,请求得到农大的支持。1960 年,中国科学院在海南建立热带作物综合工作站、站址设在所院,在此期间土壤所、植物生理所、植物所都曾派山研究人员前来参加考察或设题研究。

人才被招纳进来后,最重要的便是如何留住人才。何康院长虽是国家10级高干,但他没有一点官架子,总是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在群众之中,态度和蔼,平易近人,谈笑风生,充满信心。他经常与群众同吃、同劳动;每逢节假日或周末,他常与群众一起跳交谊舞,密切群众关系,倾听群众呼声,以稳定人心。生活最艰苦的时期,何康要求所院后勤部门尽力为职工创造工作、生活条件,把最好的住地让给他们,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副食品,使他们愿意留下来安心工作。他外出开会回来,经常给职工、学生作大型报告,宣传国内外大好形势,指明从事热带作物事业的光明前景。每次他较长时间外出后,一回到院里,哪怕工作再忙也要抽空登门看望老专家、老教授。他还经常下生产队挨家挨户探望老工人,问寒问暖,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他在路上遇见科教人员或干部,总是主动打招呼,并能做到直呼其名,使人倍感亲切,充满温情。所有这些,至今仍在老同志中传为佳话。

何院长关心下属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1976 年前后,粤西地区频遭风、寒害的袭击,为了研究抗风、防寒害的技术措施,两院科研人员到各农场去调查、做试验的次数就多了。然而,粤西农垦局科研处处长对此却有些反感。他放风说:“这些工作我们自己都会做,他们是抢我们的成果来了。”这时候,双方出现了互不相让的态势,产生了矛盾。这引起了何康院长的关注。同时,粵西局又通知两院:由粤西局派遣的生产处处长鄢厚田将带领一批老厂长在当地互访后来两院参观。这就出现了化解矛盾的良机。何院长因为刘乃见与鄢处长较熟,为了熟悉他们的人员组成和活动情况,便派其前往参加粤西局组织的那次互访活动。刘乃见在他们互访话动将要结束动身来海南时,提前赶回院里向何院长作了情况汇报。何院长听完刘乃见的汇报之后,意味深长地对秘书说:“这就是政治。你们的接待工作也好做了。”何院长在协调生产与科研这两个部门的关系方面可谓是用心良苦。

研究所在1958年刚刚下迁之时,海南区党委要求其派出微生物研究组的科研骨干,在海口创办细菌肥料工厂,满足海南行政区农业生产的需求。另外在1960年7 月农垦部指示,由何康率领组织由垦区热作科研单位共同组成的“云南热带作物科学技术工作队”去往云南进行考察。工作队成员除了有本所各专业人员,还有华南植物所、广西热作所、四川西昌热作试验站、福建诏安热作试验站的科技人员。考察走遍了云南的河口、西双版纳、德宏3 个基区,历时一个半月,在这期间分析了各基区的气象资料、土地资源,提出考察报告和橡胶(包括育种、栽培、间作、病害、割胶、加工)和油棕、咖啡等专题报告,以及云南橡胶发展规划,并针对栽培中的问题提出系统意见与建议。然而这次云南考察所经历的艰辛和险情很少有人知道, 现如今已很少有人能记起。许成文教授是参加这次考察的成员之一,现已86 岁高龄,从他回忆考察经历来看,足见当时考察情景的一角。1960 年是经济生活最困难的时期之一,云南农垦局是刚从省农业厅分出成立的农垦局,当时家底很薄,仅能派出一辆货车给考察队使用,20 余人挤在一辆卡车中谈天说地,一路谈笑风生,其乐融融,而沿途则历尽艰辛。

农民种植橡胶也引起了何康的十分关注,其中他帮助大队发展橡胶致富就是很生动的事例。儋县石屋大队原来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也种有部分低产橡胶,产量很低,农民收人不高。何康派出科技人员并无偿提供良种橡胶芽条,帮他们芽接,加强胶园管理,传授割胶技术和制胶工艺,使石屋橡胶产量大幅度提高,集体经济活力增强,农民收人提高。大队不仅给全队农民建起了二层楼房,而且支付了农民子女上学、社员生病就医等全部经费。石屋大队对两院和何康的帮助一直念念不忘,大队长每年春节都要到两院拜年送一头肥猪作礼物,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兵团时期。

何康院长醉心于热带植物种质资源研究工作,关心植物园建设事业的发展。每次出国,总是千方百计把国外的优质种质带回国内,引进植物园,比如白花鸡蛋花就是何部长从缅甸引进一段枝条,现如今已长成芳香大树,是庭园绿化的优良种质,其花瓣又是熏茶的香料。原产拉丁美洲的弯子木是弯子木科的落叶小乔木, ,该树的引进,填补了我国弯子木科的空白。

何院长精通英语,可在各种国际会议或会见外国专家时直接用英语交流。他任两院领导期间,规定凡是科教人员,每大早上7点半至8点半都必须参加英语培训班学习,目的就是提高两院的外语水平,还指定了专门授课的英语教师,制定实施了一整套严格的考核制度。持之以恒,效果斐然,成绩显著。一直到1966 年“文革”前夕学习班都坚持运作,这大大地提高了两院科教人员的英语水平。毫不夸张的说,何院长当年的远谋筹划造就了今天老一辈科教人员的较强的英语能力。

两院人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坚强的革命意志,用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闯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难关,自己动手,开山劈石,盖房修路,开荒植胶,种实验田,赢得了一个又一个实验,筹建试验设施,把昔日野兽出没的1600 多公顷荒山野岭变成了今日的宝岛新村。宝岛新村尽管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但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已建成自成体系、社会功能基本齐全的热作科学研究地和高等教育中心,其辉煌业绩享誉国内外。

1978年何康调到中央任国家农委副主任、农业部副部长。他即使离开了两院,也继续关心和支持两院事业,帮助解决两院前进中的困难,推进其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