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聚焦信息技术领域发展中存在的重大科学问题与工程技术难题,重点开展海洋与区域环境安全保障、电子信息与智慧服务、自贸港跨境数据安全、南海立体通信与网络安全、密码理论与技术、智慧服务与应用安全、区块链安全监管与应用等科学研究。
承担国家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人工智能基础模型关键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区块链生态安全监管关键技术研究”“北部湾城市群综合科技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项目“量子密码实际系统安全性研究”“面向南海的智能反射面辅助方向调制安全无线传输理论与技术”,优青项目“深度计算模型研究及在智能医学中的应用”“机器学习辅助量子调控”等。
获批人机物智能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海洋智能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绿色智慧岛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密码科研实验环境平台。
聚集了包括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在内的国家级人才15人,30支创新团队。
针对海洋环境态势感知、海上目标监测、近海信息服务等急需,突破了多源海洋信息协同感知与融合服务等多项关键技术,项目整体技术已在海南环岛近海防控圈和岸线防控圈建设中得以应用,实现了海上目标识别跟踪、环境态势感知、综合研判与服务等。
在复杂背景下/海洋背景下,开展了系统地基于信号结构信息(包括信息的、多维结构信息、空域稀疏结构信息等)的信息探测与处理技术,为海南自贸港安全管控做出了重要贡献。
授权发明专利25件,发表论文130余篇,培养博士、硕士等人才80余名。
以真空玻璃保温性能的快速精准检测为研究目标,经过产学研一体化联合攻关,建立了真空玻璃生产与应用成套技术创新体系,开发了智能检测系统、新产品和加工配套装备。
项目技术分别在江苏苏州获东吴科技领军人才计划“培育库”、在浙江台州获得高级创业人才项目,为b体育官网的科技成果转化及真空玻璃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13项、软件著作权2项,主持国家标准1项,发表论文20余篇,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0余名。
主要进展1:构造了满足迹距离的量子态制备和测量形式,给出了不同安全应用需求条件下QKD的安全参数选取方法。
主要进展2:提出了实用化的优势提取技术,为不同编码QKD系统安全性提升提供了普适性的方法。
以人工智能赋能,开展了复杂海洋电磁环境下MIMO雷达目标参数稳健估计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打破了以信号模型为驱动的参数估计方向的局限性,进行了算法创新和新型雷达的开发。
项目开发了“近海高精度小目标探测雷达”系统,提供信号稀疏恢复的目标精确探测与方法。形成了“近海环境监控多源信息协同感知与融合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科技成果,已应用于海南自贸港”封关管控”的近海和岸线防空圈,实现对目标的有效管控。
授权发明专利4件,发表论文60余篇,培养博士、硕士等人才40余名。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同时结合海南省区域特色,以海上智能无线通信及信息安全传输为研究核心,构建了智能反射面辅助无线通信的安全速率倍增传输策方案,开发了大规模MIMO智能测向与定位关键技术。
项目技术为未来南海可靠、智能、安全、高能效及定向的无线通信网络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开展原创性科学研究,服务于海南省区域科技、经济及通信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
授权发明专利9件,发表中科院二区以上论文50余篇,培养博士、硕士等人才30余名。
我国拥有辽阔的海洋国土,海上事故频发,推进海上搜救装备发展对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团队深入研究空海跨域协同技术,围绕无人机自主着艇这一关键挑战,攻克了4个关键技术。
项目技术结合无人机和无人艇的优点,研究了空海跨域无人搜救系统,开发了原理样机,为海上搜救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在经济效益上,本项目显著提高搜救范围,减少人员伤亡,降低人员成本;在社会效益上,为维护海南省海上运作,推动海南自贸港建设保驾护航。
相关发明专利31件,发表相关论文23篇,培养博士、硕士等人才24名。荣获海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